新华社西安12月27日电 题:陕西旬阳:“道德评议”刹歪风邪气 见贤思齐成农村新风
新华社记者 薛天 张晨俊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冬天对于家住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寨河社区的吉元兵来说,显得充实而又忙碌。而就在一年前,吉元兵还是村里典型的“酒腻子”“二流子”,因为生活不顺心,醉酒后的吉元兵动辄就对家人拳打脚踢。“是社区的‘道德评议’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学会如何孝敬父母,也让我找到了好好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今年我种了烤烟还养了猪,一年收入少说也有五万多。”吉元兵感慨地说。
记者在旬阳县采访时发现,像吉元兵这样“逆子变孝子”的例子在当地并不少见。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旬阳县的各个乡镇,都因“道德评议”刮起了一股移风易俗、见贤思齐的新风。
“道德评议”切入村级治理“痛点”
“大错不犯、小事不断”,这是目前各地村级治理遇到的难点问题。“村民不会违反法律,但有违道德的事情却没人管得住。”旬阳县白柳镇镇委书记江利宝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15年起,旬阳县就以村为单位,由群众推选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乡贤”组成评议委员会,主持本村“道德评议”工作。通过道德讨论,逐步制定出各村的“村规民约”,并以此为基础动员群众进行说事论理,达到“好坏大家评”“落后大家帮”的目的,让村民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参与、发挥作用。
“每次评议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上一次的主题是‘孝敬老人、尊老爱老’,我们不但选出了三户先进典型,也评出了一户后进群众,并积极督促其改进,彻底转变了他的错误认识。”白柳镇群众评议委员会委员李芬说。
旬阳县县委书记梁涛表示:“县委层面出台实施办法规范评议程序,县、镇人大会组织代表充分讨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使群众评议合法合规。同时,我们要求镇村党组织把握评议方向,派出观察员,掌握评议‘火候’,避免在评议中出现恶意人身攻击。”
“村规民约”治理乡村顽疾
长期以来,旬阳县桐木镇石板沟村形成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群众的人情负担普遍较重。该村群众评议委员会成员收集归纳了此类问题,通过群众评议会专题讨论,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
按照新的规定,石板沟村约定村民除婚丧嫁娶外,其他事项不得置办酒席,人情随礼直系亲属最高不超过200元,普通朋客不超过100元,如有人违反规定,将启动“村民说、乡贤论、榜上亮”的群众评议手段,对当事人批评。一年来,群众的负担已大为减轻。
为了给大家做表率,石板沟村村支书刘琦首先拿自己“开刀”。年初他的儿子结婚时,刘琦主动控制婚礼桌数,减少菜品。没有婚庆、没有婚车,迎亲队伍全程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成为小山村里大家交口称赞的一件“奇事”。
除了红白喜事,“道德评议”还让村里一些“懒汉”有了大转变。旬阳县吕河镇江店社区的贫困户周开琴不愿自力更生搞生产,反而隔三差五到镇政府讨要救济粮款,并长期在村里散布“不脱贫才有钱拿”的错误论调。在群众评议会上,通过乡亲们的批评与劝导,周开琴终于扭转观念,认识到脱贫还需自食其力,开始积极配合村里的脱贫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兆雷表示,“道德评议”有效破解了在基层治理中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问题,有效治理了长期存在的陋习顽疾。
移风易俗重塑农村风貌
10月28日,一场由旬阳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共青团旬阳县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集体婚礼在县城举行,9对新人在2000余观众的见证下步入婚姻殿堂。温馨而甜蜜的婚礼不但让新人倍感幸福和知足,也发挥了“倡导婚事新办、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示范带动作用。
对于“道德评议”产生的群众公认、可学可鉴的先进典型,旬阳县一方面通过“善行义举榜”发榜公布,开办“道德讲堂”,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另一方面还利用网站、电视、手机电视客户端等媒介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
在“道德评议”和典型示范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旬阳县风貌大为改观,群众见贤思齐,主动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很高。数据显示,2016年旬阳县群众无事摆酒席减少了三分之一,人情份子负担下降了一半,赌博、迷信风气得以有效控制,贫困户的脱贫干劲也被逐步调动起来,当地社会风气正在快速向善向好转变。
在现场观摩了旬阳群众评议的相关工作后,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斌认为,“道德评议”为农村制定了办事的标准,让群众直观地了解到什么事能办什么事不能办。同时,“道德评议”也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从而在推动移风易俗方面取得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