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开凿于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它以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举世瞩目的文物价值,历史久远,保存完好的历史瑰宝等优越条件,2001年12月14日,在荷兰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云岗石窟"顺利通过。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名扬四海,享誉五洲。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种香烟,名曰“云岗”香烟,那精雕细琢的石雕形象,在我心中缭绕,什么时候能到此一游?弹指一挥间,六十年过去。2023年的中伏天,古稀之年的我,终于完成了游览云岗石窟的夙愿。由大同火车站乘公交到西门,再转乘旅游专线,西行约20分钟,雄伟宏大的石阙门亭,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雄伟壮观的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我国敦煌、龙门等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问北岸。石窟依山开凿,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北魏,中期汉唐,晚期明清,历经1500余年,东西绵延1000米。佛象最高达17米,小的只有10多公分。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早的石窟为北魏著名高僧昙曜公元460年所刻,居今1560余年,最迟晚清。其规模宏大,造像丰富,内容多彩,堪称中国佛教艺术巅峰之作,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云岗石窟北魏时称武州山石窟寺,明代后期因山上修云岗堡,后人约定俗成地将山下的石窟寺改名为“云岗石窟”。阙门是云岗石窟景区的入囗,阙是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楼建筑形式,它是地位及威仪的象征。阙门正中,黄底墨书“云岗石窟”匾额为宋代四大家之首的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廷坚楷书字辑成。其大字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凝炼有力的大字与阙门相得益彰。集建筑、雕刻、匾额书法为一体,让人瞬间感受到北魏浓郁的文化气息,古朴庄重,大气磅礴,令游人旅兴倍增,一睹风采。
进入云岗石窟景区的第一站是昙曜广场,广场中央高耸着昙曜广袖轻舒,露出超凡的微笑,望着千年之后来访的游客,听着虔诚的佛教徒诵经的声音,彰显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的魅力。塑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先生担纲主雕。塑像高鼻深目,显示着西域人的特点。目光深邃,神情睿智,袈裟飘逸,广神如云,超凡脱俗。基座下《魏书:释老志》中关于昙曜高僧的文字刻录,使我们对云岗石窟的开凿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昙曜,复兴佛教的开拓者,北魏高僧,姓氏、家世、生卒不详,祖籍甘肃武威。据《续高僧传》记载,昙曜“少出家,攝行坚贞,风鉴闲约”。他从小出家习佛,品格坚贞,志气高远,深得时人礼敬。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听从宰相崔浩丶道士冦谦之的意见,崇儒道而大肆排佛,弹压沙门。并下诏书上自王公,下至庶人,禁佛灭佛,若有隐瞒,诛灭全门。昙曜坚守沙门信仰,将法物、法器带在身边,逃往河北定县隐居。兴安元年,笃信佛法的北魏文成帝即位。文成帝大兴佛事,致力于建立佛教寺院,下诏表示,佛教有增益智,祛除邪恶,明辩真理的善良本性,有助于王政的巩固,人民的乐业安居。文成帝将昙曜召回京城。昙曜向国君文成帝献了诸多治国良策,建议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大同市)武州山开凿石窟,以佛教化人们,组织佛经翻译工作。这批学问僧人,配合印度僧人译出巜称掦诸佛功德经》三卷、《方便心论》一卷、《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杂宝藏经》八卷,并为文成帝制出了《僧祗户》《佛图户》《僧祗粟》等寺院经济丶劳务管理制度,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团结、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昙曜来自凉州,熟悉西域佛影石窟的体制,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物可循,雕刻起来得心应手。他亲自凿雕的"昙曜五窟"意指北魏太祖五帝祈福的寓意。穿过小石桥与垂花门,进入云岗中部窟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碧瓦红柱的窟前建筑,每座均为四层五间,楼阁巍峨,高耸壮观,大有“耸峰伟阁与天齐"之势,是清朝为保护窟内石佛不受风雨侵蚀所建,清朝,我们的先祖就有了保护文物的行动与举措。穿过楼阁门拱,进入窟中,巨大的佛像令人不由得发出惊叹!这是一座典型的大像窟,穹隆顶,洞窟高17点4米,宽18点7米,进深约13米,北壁满雕一座大佛,高17米,是云岗五万多尊石像中最大的一座。主佛背后有诵经通道,供参拜者礼佛诵经用,四壁开龛造像,窟内存有佛龛150余个,雕凿佛像2300余尊,清朝曾对洞窟进行包泥彩塑,色彩艳丽,充满艺术魅力。没有包泥的石雕,展现的是北魏时期的原雕,造像清秀俊美,佛家高肉髻,额头扁平,眉眼细长,鼻梁直挺,唇薄嘴角微微上翘,满脸荡漾着笑意。整尊造像比例适中,线条流畅,雕刻秀美,集佛的慈悲与菩萨的俊秀于一身,个个雕刻精湛,尊尊俊美,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气势恢宏的佛光大道
走出昙曜广场山门,放眼西往,一条200余米的大象驮塔的宏伟的,金光四射的佛光大道映入视线。好壮观,好气魄,哇,让你啧啧连声惊叹!大道两侧,高耸着13对"大象驮塔”的沙石塑像,大象驮塔,高8点73米,底座直径1点8米,这阵势,这气派,这场面,这威风,在佛光大道才能见到,不枉此游。雕像题材取自云岗石窟第二期洞窟中雕刻造像内容,同时吸取云岗石窟中众多文化元素。大象驮塔雕塑,象,代表功德圆满、力量的象征。吉象(祥)如意,它是智慧和品德的化身。大象四足,代表着四季如意,吉象(祥)平安。塔,其和寺、石窟同属佛教建筑。塔,最早是建在寺的中心,僧侣们围绕着塔礼佛念经。释迦牟尼圆寂,尸体用火焚化,变成晶莹漂亮的珠子,击之不碎。其中骨头称作白舍利,毛发称作黑舍利,将舍利供奉佛塔中,故称舍利塔。天长地久,供奉舍利多的塔形成塔林。建塔的地方多指佛出生地、成道处、转法轮处、现神通处、从仞利天下处、化度分别生处、思念寿星处、槃处等八个地方方能建塔。大象驮塔寓意修成正果,玏德圆滿,是佛的最高境界。基座四周立面雕刻的是一组身穿鲜卑服饰的北魏统治者少数民族的形象,从这里我们开始认识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一拓跋鲜卑族。他们的剽悍、果敢与博大,铸就了北魏王朝的辉煌与云岗石窟的盛景。大象盛妆打扮,六牙护着象鼻,沉稳健硕。六牙寓指佛教中的“六度”,就是六种达到觉悟彼岸的修持方法。设计者用佛家的智慧,雕刻者用简单的雕塑语言,四棱佛柱上布滿袖龛,寓意佛法无边,释迦牟尼的诞生和众生积福行善,到达幸福彼岸吉祥如意。佛光大道,气势恢宏。13对大象驮塔雕塑,数量之巨,雕艺之高,寓意之深,雍客之美,秀气漂亮,可爱至极,游客赞叹不已。千年石佛唱响春晚
走进12窟处,是一座典型的佛殿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北壁与前室窟顶相接的位置雕刻有天宫伎乐龛,刻画有北魏的各种乐器,所以又有“音乐窟”的美誉。门拱上部雕刻了一圈伎乐天人的形象,手中持有束腰鼓、琵琶、埙、筚篥、排箫等。手持各种乐器的伎乐者,恣态优雅,手持乐器,或吹、或唱、或弹、或击,将乐器运用的得心应手,有的琵琶在胸前弹,有的在背后弹,与飞天一道,将石窟变成舞台,尽情演奏着佛国天乐,飞舞的彩带、悠扬的乐声、天籁之音、地籁之音、人籁之音,旋转的舞台共同构成了石窟的主旋律。雕刻者以高浮雕的手法垂挂在窟顶与壁画之间,他们身躯硕健,丰满有力,逆发其眉,一脸胡相。赤裸的身躯饰有璎珞,有的穿有红色飘逸的舞衣,手持乐器,边舞边奏,姿态各一,充满韵味,好一派石窟音乐大殿堂。古为中用,西为中用。2023春晚,央视的导演把云岗石窟倒背琵琶的舞姿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让观众大饱眼福,这个题材就是取材于云岗石窟12窟。天籁之音只是音乐窟的一种,不久的春晚,我们还将聆听没有亮相春晚的地籁之音、人籁之音。云岗石窟,窟连窟,洞连洞,精雕细琢的石刻艺术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目不暇接,收获多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窟前里外的石碑,因为多是北魏碑刻,字体故称魏碑体,又称魏体字。其字体多用于报刊及文章刊头,魏体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书法爱好者欢迎。魏碑体,是北魏孝文帝所创,其目的是为了提倡汉文化。北魏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主要时期,北魏书法在继承秦、汉、魏、晋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文化丶少数民族文化,又借鉴南朝行丶草风格,加上众多书法家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它上承汉隶,下开唐楷,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游云岗石窟,品北魏文化,观世界遗产,乐高端艺术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