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从唐开元九年(公元721)中进士,到唐开元十六年(728)愤而辞官归隐,再到开元二十三年(735)为“右拾遗”,沉寂6年的王维再回朝堂。这6年左右时间,王维的行踪,史料记载不明,为后世研究王维的学者留下“盲点”。笔者认为,这6年期间,崤函古道厚重历史的熏陶、区域的德政滋养及与时任卢氏县令的好朋友房琯的交往影响,对王维的思想及人生嬗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也可以说,陕州是王维的精神家园。
“伶人舞黄狮”事件,使王维的儒家“入世”思想受到了重创。王维任太乐丞后,帮助王维的岐王想看黄狮子舞,但黄狮子舞非天子不舞也。但王维没办法,毕竟岐王器重自己,王维找隐秘的室内就命伶人舞了黄狮子。不知道谁告发的,反正唐玄宗知道了,贬王维为济州司仓参军。
贬官时期,王维写了《宿郑州》一诗,表达了绝望中的独孤之情。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早上离别,中间路程忽略,晚上到郑州寄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写离家出走的独孤之情。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洛阳城离太远了见不到了,家乡平陆一带笼罩在秋雨蒙蒙的阴暗之中。平陆县原属蒲州,唐贞观元年(627)改属陕州。平陆代故乡,传导了王维对陕州深深的故乡情结。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描写黄河两岸的田间生活。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陕州地域的百姓生活还算可以,有田种,秋天丰收的作物绕着茅屋放着,粮食多。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写黄河两岸秋风萧瑟中的万物生灵。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今天就要渡过京水漂往更远的地方了,昨天好像还在东都洛阳的金谷。时光飞逝,舍不得离开滋养他的河洛大地。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贬官放逐到远方,想要说什么呢?只有无言的感慨。
委曲求全苦熬四年“秩满”,本想朝廷会召他回京,谁知又把他安排淇上继续“穷边循微禄”。王维对朝政极度失望、对仕途极度幻灭,唐开元十四年(726)离济州司仓参军后,他于唐开元十六年(728)愤而辞官归隐。开元十九年(731)前后,王维妻子去世,之后再没有续娶。仕途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使王维的思想极度绝望。
开元二十二年(734)秋,王维献诗新任宰相张九龄求汲引。开元二十三年(735)春,官拜右拾遗,沉寂六年王维再回朝堂。什么原因使王维由愤而辞官转变到积极求官呢?从王维写给好朋友房琯的《赠房卢氏琯》一诗中似乎看到了端倪。
王维在诗中借对房琯治理卢氏县的夸奖,表达了自己“美政、勤政、善政”的理想与隐居湖山之间、解放自己的志向。
达人无不可,
忘己爱苍生。
岂复少十室,
弦歌在两楹。
浮人日已归,
但坐事农耕。
桑榆郁相望,
邑里多鸡鸣。
秋山一何净,
苍翠临寒城。
视事兼偃卧,
对书不簪缨。
萧条人吏疏,
鸟雀下空庭。
鄙夫心所尚,
晚节异平生。
将从海岳居,
守静解天刑。
或可累安邑,
茅茨君试营。
诗的开头四句,夸奖房琯勤政忘我,教化百姓:“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岂复少十室,弦歌在两楹。”有才能的人,到哪里都能干好,别看卢氏县穷而偏,房琯却把它治理得歌舞升平。
接着十句,展开描述卢氏的升平景象:“浮人日已归,但坐事农耕。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说外出的人纷纷归来,安心种田,庄稼长得郁郁葱葱,到处都是鸡鸣声。“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视事兼偃卧,对书不簪缨。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长官勤政,胥吏减少,无人诉讼,空空的法庭已经落满鸟雀。
最后六句,王维写出自己的志向和愿望:“鄙夫心所尚,晚节异平生。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或可累安邑,茅茨君试营。”
我现在的志向已非当年的热心从政,而是向往隐居于湖山之间,摆脱名利的桎梏。也许会打扰您,在此地营建一所茅屋隐居。
房琯(697-763),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生于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的一个仕宦之家。父房融,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少年房琯就胸怀大志,以报社稷为己任。九岁时,父亲被中宗李显贬至高州。因其父被贬官而感世态炎凉,遂在陆浑山隐居苦读十余年。开元年间有一宰相,名叫张说,有远见卓识。他曾倡导朝廷举行封禅的大礼仪,以祭告天地神灵。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欲封禅泰山。身居陆浑山的房琯,表面上与世无争,实际上却期望有一番作为,以了去平生之志。于是,著《封禅书》一篇,寄呈张说。张说被其文打动,且非常欣赏房琯的才华,遂向唐玄宗推荐了房琯,并举荐28岁的房琯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冯翊县尉。唐开元十八年(730),房琯参加“堪任县令科”考试,被任命为卢氏县令。西汉建县时,现洛宁、栾川及灵宝的朱阳镇、五亩乡、苏村乡、寺河乡等地均为卢氏县辖区。
房琯到任卢氏后,除积弊,废酷刑,兴水利,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次年,豫西地区遭遇大旱灾,洛水见底、小河断流,田地龟裂、禾苗枯死、粮食绝收。卢氏百姓背井离乡、卖儿卖女、逃荒要饭,民心甚为骚动。房琯一面动员卢氏县大户捐粮赈济四乡饥民,一面上书朝廷,告以灾情,恳求朝廷开官仓放粮,解百姓于危难。当时在祁寸湾有县内一个最大的官仓,仓储丰厚。然而,存粮每年都据实报于户部,州县官吏一律无权开仓放粮。地方官若私自开仓,按律当斩。时近年关,百姓已无存粮,饿毙之事开始发生。眼看着无数灾民要饿死,房琯心急如焚,连续几道奏折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但却迟迟不见批复。房琯决心以一人之死换取万民之生,毅然下令打开祁寸湾官仓,按事先所造之册赈济灾民,同时写好谢罪文书,准备向朝廷奏明后投火自焚。次日,一快骑至县衙,传圣旨准予放粮赈灾。
之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房琯,在祁寸湾原粮仓处修建了一座“房公祠”。为圣者建祠不少,皆在逝后;为生者建祠,少之又少。房公,次律享之。具体建祠时间不详,但我想起码应在房琯升迁至中央级官员之后。房琯最早为中央官员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时年38岁,迁监察御史。后官至宰相。歌颂这个级别的官员较为符合社会心态。
房公祠位于卢氏县城东7.5公里东明镇祁寸湾村的仓上组。此组名的由来大约就是因为此地曾是李唐王朝卢氏县官仓而得。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祁寸湾遗址,遗址上不但有仰韶文化,而且有龙山文化,还有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过渡文化。房公祠就建在此遗址之上。为活人建祠堂,在唐朝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按唐律,为现任立祠,查无政绩者,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在这样的法律下立生祠,足见房公在卢氏县百姓心目中的份量。
房公祠初建规模不祥,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铸钟一口并立碑记之。至此,前有正殿、后有献殿,青砖碧瓦、黑漆大门的基本建筑格局形成。同时立碑三块,铸钟一口,并将此事铸文于钟上。
好朋友房琯在卢氏县的政绩,使其时政治失意的王维萌生了“入世”的春意